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圓桌峰會
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辭
會議凝聚合作共識 豐富合作理念 規(guī)劃合作方向 明確合作重點
強調推進互聯互通 加強政策對接 推動綠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記者孫奕、馬卓言)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7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共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出席圓桌峰會,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主題,就推進互聯互通、加強政策對接以及推動綠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并通過了聯合公報。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韓正出席。
4月的雁棲湖畔,賓朋云集。上午10時許,前來與會的外方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陸續(xù)抵達。習近平同他們一一握手,互致問候。
上午10時30分,習近平宣布圓桌峰會開幕。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習近平在開幕辭中指出,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兩年來,我們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全面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為全球發(fā)展開辟了新空間。我們再次舉行高峰論壇,就是希望同各方一道,讓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我們期待同各方一道,完善合作理念,著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要把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落到實處;本著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追求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xù)目標;把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統(tǒng)籌推進經濟增長、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
——我們期待同各方一道,明確合作重點,著力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要繼續(xù)聚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合作,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擴大市場開放,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程度,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實施更多民生合作項目。要打造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推動形成基建引領、產業(yè)集聚、經濟發(fā)展、民生改善的綜合效應。
——我們期待同各方一道,強化合作機制,著力構建互聯互通伙伴關系。要共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反對保護主義,繼續(xù)把共建“一帶一路”同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區(qū)域和國際發(fā)展議程有效對接、協(xié)同增效,鼓勵更多國家和企業(yè)深入參與,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要本著多邊主義精神,扎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建設,為各領域務實合作提供堅實保障。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這是當天中午,習近平同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集體合影。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隨后舉行圓桌峰會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會議。與會領導人圍繞“推進互聯互通,挖掘增長新動力”、“加強政策對接,打造更緊密伙伴關系”、“推動綠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落實聯合國2030年議程”等議題廣泛深入交換意見,達成重要共識。各方高度重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希望建設高質量的交通運輸、資金、能源、數字、智力互聯互通網絡,繼續(xù)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新動力。各方都支持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為平臺,繼續(xù)加強政策對接并落實到各領域合作中,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打造更緊密的伙伴關系。各方支持綠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都支持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堅持發(fā)展導向,開展更多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合作項目,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將為支持全球發(fā)展事業(yè)特別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作出積極貢獻。
與會外方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稱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合作倡議之一,有利于推動國家間和地區(qū)間的互聯互通,有利于促進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領域合作,有利于增進沿線地區(qū)人民的相互了解。與會領導人積極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合作5年多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為各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為國際發(fā)展合作作出的重要貢獻。與會各方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他們表示,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引發(fā)國際社會極大反響,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釋放了非常積極的信號,將有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和世界經濟發(fā)展。各方高度贊賞中方為舉辦本屆高峰論壇所作努力,表示愿將各自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期待同中方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更多成果,惠及世界更多人民。
下午4時45分許,會議進入閉幕環(huán)節(jié),各方通過了《共建“一帶一路” 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這是當天中午,習近平同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集體合影。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習近平致閉幕辭后,敲下木槌,宣布圓桌峰會閉幕。
隨后,習近平會見中外記者,介紹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情況和主要成果。習近平指出,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圍繞本屆高峰論壇主題和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完善了合作理念,明確了合作重點,強化了合作機制,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達成了廣泛共識。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圓桌峰會閉幕后,習近平會見中外記者,介紹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情況和主要成果。這是習近平步入記者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第一,我們積極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的進展和意義。我們都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是通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共建“一帶一路”5年多來,特別是首屆高峰論壇以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的早期收獲,為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更多空間,為加強國際合作打造了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新貢獻。
第二,我們豐富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理念,一致重申致力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我們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致支持開放、廉潔、綠色發(fā)展,反對保護主義,同意踐行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xù)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走經濟、社會、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之路。我們的共同目標是,攜手努力讓各國互聯互通更加有效,經濟增長更加強勁,國際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圓桌峰會閉幕后,習近平會見中外記者,介紹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情況和主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第三,我們明確了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點,決定加強全方位、多領域合作。我們將繼續(xù)推進陸上、海上、空中、網上互聯互通,建設高質量、可持續(xù)、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我們同意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實施更多民生合作項目。我們都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堅持發(fā)展導向,支持全球發(fā)展事業(yè)特別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同時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打破發(fā)展瓶頸,更好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yè)鏈、供應鏈并從中受益。
第四,我們一致支持著力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加強合作機制。我們將深入對接各國和國際組織經濟發(fā)展倡議和規(guī)劃,建設國際物流和貿易大通道,幫助更多國家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我們將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形成以高峰論壇為引領、各領域多雙邊合作為支撐的架構。各方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重要多邊合作平臺,支持高峰論壇常態(tài)化舉辦。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圓桌峰會閉幕后,習近平會見中外記者,介紹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情況和主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第五,我們都支持加強務實合作,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果。在這次論壇籌備進程中和舉辦期間,各方達成了283項務實成果。論壇期間舉行的企業(yè)家大會吸引了眾多工商界人士參與,簽署了總額640多億美元的項目合作協(xié)議。這些成果充分說明,共建“一帶一路”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習近平強調,這屆論壇對外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好。中國愿同各方一道,落實好本屆高峰論壇各項共識,以繪制“工筆畫”的精神,共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行穩(wěn)致遠、高質量發(fā)展,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
圓桌峰會閉幕后,中方作為主席國,發(fā)布本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當天中午,習近平同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集體合影。
丁薛祥、楊潔篪、胡春華、蔡奇、王毅、趙克志、何立峰等參加上述有關活動。
相關鏈接:
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