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淮海戰(zhàn)役支前故事:群眾路線永遠不過時
新華社南京6月30日電(記者朱婉君、凌軍輝)年近九十的魏玉華,跟許多革命年代出生的人一樣,說不出自己的生日,有時也想不起幾十年前親歷的苦難和榮耀。但她清楚地記得,68年前與村民一起支援淮海戰(zhàn)役前線時熱火朝天的景象。
“俺一說要去支援前線,村民都來領任務,家家生活困難,但分配任務時沒有一個提意見,因為大家都歡喜解放軍。”魏玉華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圓圓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保梗矗纺?,魏玉華當上江蘇沭陽縣王劉村村長。一年后的冬天,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zhàn)役爆發(fā)。熱心的她組織2000多名村民碾米磨面、趕做軍鞋,用小推車裝上四、五個麻袋,冒著槍林彈雨,一趟一趟地推著往前線送。
老人的話語將記者帶回人民解放軍以60萬大軍戰(zhàn)勝國民黨80萬人馬的那段激情歲月。
在那66個晝夜的戰(zhàn)火中,543萬群眾奮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軍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護航”。男女老少齊上陣,給解放軍送軍糧、送衣被、送武器、運傷員,僅小推車就動員了88萬輛,能從南京到北京排成兩行。
如今,位于徐州鳳凰山東麓上的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特地規(guī)劃出人民支前展廳,里面的512件文物、照片等見證了廣大群眾支前行動中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記者在展廳一處看到,并非稀罕物品的“民工三件寶”——狗皮、蓑衣、葫蘆瓢,記錄著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狗皮取暖,但大多都被鋪在了傷員的身下;葫蘆瓢用來吃飯喝水,但大多都給難以行路的傷員接過大小便;蓑衣防風防雨防雪,但大多被蓋在了傷員身上。
紀念館編研文保處處長賈萍說,為了挖掘更多珍貴的紅色記憶,工作人員從兩年前開始對淮海戰(zhàn)役親歷者進行搶救性采訪,至今已采訪200多人。在做口述史之初,她一直充滿好奇——中國共產黨何以得到百姓如此擁護?
將散落田間的老百姓變成民工隊伍,靠的是黨的凝聚力?!霸谡{研和采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嚴明,對百姓態(tài)度友好。黨的性質和作風讓百姓有公平、幸福的感受,看得到進步的力量,百姓才會相信,跟著黨,有奔頭?!辟Z萍說。
在魏玉華看來,百姓跟黨親,是因為黨時時處處為百姓做榜樣、謀出路。“沒有當兵的受苦,哪來今天的生活”。
在她的記憶中,戰(zhàn)爭年代的解放軍跟老百姓親如家人,村子里的解放軍經(jīng)常主動幫助百姓干農活、收拾院子,當百姓從鍋里給他們拿大餅、紅芋時,他們總說不要。
“部隊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吃人東西,不拿人東西,給了錢才肯要?!崩先颂岣呱ぷ诱f。
紀念館館長蔣越鋒認為,用淮海戰(zhàn)役中“小推車”精神來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很有必要,這對于如今黨的各級干部把黨的政策變?yōu)樽陨砗腿罕姷男袆?、加強黨的思想和作風建設,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歷史證明,黨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群眾路線永遠不過時?!笔Y越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