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信贷增长更重结构与质效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起势有力-新华网
新华网 > 金融 > 正文
2024 05/13 09:25:30
来源:中国证券网

信贷增长更重结构与质效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起势有力

字体:

当前,我国人民币存款总量与贷款总量正分别向“300万亿元”和“250万亿元”的历史性关口迈进,存量金融资源盘子已经不小。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信贷需求“换挡”,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日益受到重视,信贷增长重结构、重质效的信号也更加明显。

  今年前4个月,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得到了更多资金支持。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从央行获悉,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在30%左右高位,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速近20%,均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记者还注意到,今年以来,各地金融部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势有力。

  信贷结构优化升级

  截至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91.5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7.78万亿元。体量庞大的存贷款,是金融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其中,近250万亿元的人民币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以及居民购房和消费。

  目前,我国信贷总量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然而,“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

  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4月,央行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绍芳表示,3月,公司获得了一笔利率3.65%、额度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及时缓解了技术改造资金缺口。预计新项目投产后,公司生产的工业炉窑专用节能装备将实现节能减碳40%到60%。

  在金融助力下,中小企业信心有所回升,生产投资更有活力。4月,更多反映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财新制造业PMI升至51.4,连续5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信贷结构优化也将有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建设银行战略与政策协调部总经理乐玉贵表示,“五篇大文章”涉及的领域均是百万亿级的“大赛道”,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摆脱对房地产、基建等大行业、大企业的传统路径依赖,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培育新的业务与盈利增长点。

  市场人士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入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领域发展潜力和融资需求不断增大,不重视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会逐步被淘汰出局,金融机构须更多地将业务重心转向具有成长前景的战略新兴产业部门。

  金融部门向“新”而行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以来,各地金融部门向“新”而行,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新质生产力密集的赛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的金融动力。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等部门制定了《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 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实施方案》,在构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支持体系等方面形成了15条具体举措。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单列不低于100亿元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定向支持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企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印发了《河南银行业保险业加力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辖内银行机构将服务科技型企业纳入优先支持领域,在信贷规模上优先保障、单独计划。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传统信贷重抵押、风险偏好较低的特点,与科技企业轻资产、研发投入高、资金需求大等特点较难匹配。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金融部门正持续创新产品与服务。

  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先进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高复杂度开放场景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负责人也曾困扰于公司的轻资产特点,让他们难以匹配传统授信贷款注重资产抵押的要求。破解公司燃眉之急的是“天府科创贷”。这是一款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重智产”特点,以政府资金帮企业增信、为银行分险的免抵押、低利率债权融资产品,可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股权和信用获得银行贷款,并配套贷款成本补贴。运用这款特色产品,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向公司及其关联企业投放包括科创贷在内的资金超2000万元。

  一些银行正在打造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记者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获悉,在科创企业的种子期和创业期,该行提供结算类和普惠金融类产品服务;在成长期,提供科创企业成长性贷款、国际业务产品、供应链融资等产品;在成熟期,可提供中长期科创固定资产贷款等产品;在企业上市后,可以继续满足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需求。

【纠错】 【责任编辑:柴峥】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